我在大明肝生活技能正文卷第169章县试前县学中,海瑞正在给三人突击讲课。

  县试的日子出来了,二月初十。

  其实在县试这个层次,科举并没有那么严肃。

  原因也很简单,童子试三场,县试只是一场资格类的考试,通过了县试只是取得府试资格。

  海瑞今天没有讲四书五经,而是给三人讲县试的规矩。

  “这几日就可以去礼房报名了,报名之后还要交上打格考卷纸和素纸稿纸各二十张。”

  县试的答卷纸和草稿纸都是要考生自己准备的,但是为了防止考试作弊,这些卷子要提前交到县衙礼房,检验完成后再打乱发给所有的考生。

  其实在真正答卷的时候,只用到三张答卷纸和九张稿纸,剩余的纸自然也不会发还给考生,而是当做县衙办公用纸。

  苏泽也忍不住吐槽,这些人是一点油水都不放过啊。

  海瑞继续说道:“县试的流程你们都知道了吧?我再讲一遍注意事项。”

  “县试考三场,第一场考的经义,《四书义》和《五经义》各一道,帖体诗一首。”

  “本朝最重经义,刷人也主要在第一天的考试中,只要经义通了,贴体诗只要声韵不出错即可,而后两场基本上不黜落考生。”

  时人最重八股,有些私塾甚至连后两项考试内容都懒得教,反正只要经义合格就能考上,何必浪费时间在其他上面。

  海瑞继续说道:“第二场考诏浩表判论,只要格式不出问题,莫要说些悖逆的话,并不会黜落人。”

  说完海瑞看了一眼苏泽,他对现在苏泽的经义能力已经很认可了,但是怕他脑子发热在卷子里写一些反动的内容。

  诏浩表判论,诏就是衙门的公文,表是表彰文书,判就是判决书,这些就是公文写作,格式对了就行。

  “最后一道是策论,以往年度黜人大多是避讳的问题,县试不是殿试,四平八稳就可以了。”

  科举考试从诞生以来,考试侧重点也发生了很多的变化。

  大概脉络就是从唐代最重“文”,到宋代最重“论”,再到明代最重“经”。

  唐代科举考试重视的诗词,也就是个人的文学素养。

  唐代科举并不是做官唯一的途径,唐时还有五姓七望这样的累世大族,进士官远没有大明这么贵重。

  唐代科举,以诗文取士,也让整个科举考试舞弊严重,考试前行卷成风,很多文人都会赠送权贵诗词博取文名,或者依附于权贵获得推荐。

  宋吸取唐代的教训,开始不重诗文,反过来重视实务策,也就是策论的写作。

  但是实务策论的写作还有一个问题,那就是对寒门子弟的不公平。

  大家当然知道策论取士,取的是对国家有用的人才,但是策论这东西是普通人都能写的嘛?

  寒门子弟连四书五经都不一定买得起,别说秦汉散文和史书了。

  宋代策论要兼具文采和论据,这论据自然就是平时日常读书积累了。

  寒门读书人在策论考试中自然是非常劣势,这就类似于如果高考不仅仅要考语数外,还要考音乐美术科研成果,这东西就不是普通人玩的了。

  考策论的结果,还有一个缺点,那就是指向性太强。

  宋之重臣,都要知贡举,就是主持过一次科举考试。

  知贡举的大臣出的策论,可以按照自己的喜好和政治立场录取考生,那被录取考生的政治倾向就肯定和知贡举的主考官相同。

  所以宋代形成了缠斗了好几代的新旧党人,科举考试反而成了党争的工具。

  明代再吸取前面的教训,诗文和策论虽然还有,但已经不是考试的主要内容了。

  考的就是《四书五经经义》,朝廷给你把考试范围和考试教辅书都定好了,穷人富人都按照这个考!

  所以虽然八股取士因为变态的考试内容和严格的考试格式,被后人视为落后的象征。

  但如果放在现在,一场只考笔试的高考,和“素质教育”、推荐信录取的高考,普通人到底选哪个呢?

  说到底,科举就是一场选拔性考试。

  无论是什么考试内容,只要是选拔性考试,必然会选到最顶尖的人才。

  听到海瑞讲完了之后,他说道:“这次我要避嫌,就不参加县试的监考了,你们好好努力。”

  还没考试,县里就有风言风语了,三人都是海瑞的学生,都说海瑞会在县试中偏帮自己的学生。

  海瑞直接向白知县申请了避嫌,风言风语才小了很多。

  又说了一些勉励的话,海瑞这次离去。

  三人中年纪最长的陈朝源说道:

  “这县试还有一些细枝末-->>